查看原文
其他

59岁阿姨从老家来杭开咖啡店,一天营业12小时只做手冲!她们说,喜欢就不觉得累…

19楼 19楼 2023-05-23


元旦假期,从阳光重新上岗开始,但是很快,雨水又要来。具体到杭州,1日夜里至3日有弱降水,雨量不大,假期整体天气情况是先晴冷后阴雨。虽然温度不算低,但因为有雨水加持,大家出门还是要做好保暖工作。



不过在杭州,有这样一群阿姨,她们一年四季不管阴晴雨雪,都始终坚守着自己的手艺和生意,轻易不愿意中断,相当有韧性。


她们当中有人在杭州开了几十年的小店,有人从老家来到杭州,只为冲一杯好喝的咖啡,有人将生意交给了下一代,但江湖上还流传着她的传说…


在杭州做老板的阿姨们,身上多多少少都有可爱的故事好讲。



59岁阿姨从老家到杭州“创业”

小店提供的不仅是手冲咖啡


“姚阿姨现磨咖啡”,开在亲橙里购物中心一旁的露天市集里。江湖上关于姚阿姨的“传说”,是她年龄已近花甲,却做着眼下最受年轻人欢迎的咖啡。而且只专注做手冲,技术还不是一般的好。



其实今年年初,志玲就已经发现了姚阿姨的小店。当时开店不过几个月,姚阿姨已经积累下了不少忠实顾客。小小的摊位空间不大,基本只够姚阿姨一人转身、操作,但她却把里里外外都收拾的妥当、温馨,每一个小细节都看得出她的用心。


等到最近志玲再去,姚阿姨已经把摊位四周装饰到看不过来——外面摆着的小金鱼、小乌龟很受来来往往孩子们的欢迎,摊位两侧,是阿姨自己养的花花草草,还淘来了一个巨大的木头墩充当座椅,藤蔓类的植物已经爬上了小摊位的屋顶…



但姚阿姨却骄傲地指着一旁另一个更大的摊位说,因为这一年以来咖啡做得不错,所以很快就要搬家了,换一个两倍大的摊位,让原本只能打包带走的顾客能有个落脚休息的地方。



如果不说,其实很难看出姚阿姨今年已经59岁,即使戴着口罩,也能看到她始终都带着笑容。而她纯熟的手冲技巧,也是让大家认识她、认可她的关键:一杯手冲咖啡冲好,咖啡粉挂壁挂的十分漂亮又标准,以至于有年轻的咖啡爱好者专程来找姚阿姨,就为了讨教手冲技法。价格也很平价,很适合周边的上班族消费。



而姚阿姨对自己这份事业的热爱还不止于此,看看不大的摊位里面,有姚阿姨自己一份一份提前分装好的咖啡豆,相当整齐又干净,一管就是一杯的量,忙起来也不会手忙脚乱。还有做好的挂耳咖啡整齐的码在小框里,墙壁上贴着简洁大方的海报。还有阿姨自己亲手制作的手工艺品,也被放在了最显眼的柜子上面。



为什么年近花甲还想要做这样一个小店呢?姚阿姨笑着说,自己从来没觉得年龄是什么大问题,也不觉得60岁的人就要回家养老,“起先是我儿子喜欢自己做手冲咖啡喝,后来他就教我做,我想学点‘高级’爱好也挺有趣!没想到一学就喜欢上了,之后就从老家来杭州,弄了这个小店,做点自己喜欢的事。”一边说,阿姨还拿出了自学时做得笔记,字迹娟秀整洁,而咖啡也成了姚阿姨日常的饮品。



“我不会失眠,睡眠质量好得很,回家倒头就睡。”凭借着热爱,姚阿姨在小店的营业时间上也很努力,周末有事才休息,没事就来营业。天气暖和时,她将营业时间定在了早8晚10,乐在其中。现在天气寒冷,到了晚上七八点钟没什么顾客后,阿姨就准备回家休息了。



而姚阿姨也表示,对她来说,做咖啡只是开这个小店的意义之一,更重要的是,能通过小店接触到很多有意思的人和事,“我这一天下来也不觉得累,做喜欢的事是不会感到累的。而且有很多年轻人会来阿姨说说话,聊聊天,他们有时候会把阿姨这里当成一个倾诉的出口,我也愿意听大家说,和你们交朋友,心态也跟着越来越年轻。”


开了30年的丝绵店“业态”丰富

一半是生计,一半是爱好


开朗乐观的姚阿姨在开店这件事上还算是“创业新人”,而志玲前阵子在保俶路上发现的一家小店,却是老店新开,店里的业务构成也很有意思。


这家“韩大妈丝绵”开在保俶路97号,门头看着很新,门口的招牌更吸引人:既是丝绵店,又能便民改衣,还能回收旧书,买到二手书。走进门去,柜台里站着的却不像是韩大妈,看起来要更年轻一些。


原来,眼下在操持这家老店的是韩大妈的大儿媳林女士,而眼前这家店,已经在韩大妈的坚守下开了30年,从1992年到现在,辗转过几个店铺,从2021年开始,落在了保俶路上。算是30年前那一批丝绵店里,为数不多还在坚持营业的。

林女士说,因为婆婆韩大妈这两年身体状况一般,所以已经“退居二线”,主要负责把关原材料,不常到店里来了,可是老顾客们一进门,基本都在念叨韩大妈的好。


“我这十来年的被子都是找你婆婆做的,她做的都没问题,个么儿子随便在网上买的一条,才一年多,你摸摸看,梆梆硬!”志玲在店里和林女士说着话,一位阿姨就抱着被子进了店。在她的讲述里,韩大妈和以前几位老姐妹的手艺没得挑,一条手工的丝棉被盖几年都依旧蓬松,是老一辈眼里最好的嫁妆之一,也是给孩子用的好选择。


林女士摸着阿姨拿来的丝棉被,摸出了问题,“这是北方的一种丝绵,不是手工的,所以容易‘炸’,盖盖就硬了。建议是直接把丝绵都换掉,不然添新的进去,来年还是要硬的。”林女士说,婆婆韩大妈对原材料也很挑剔,店里用到的丝绵都是手工丝绵,口碑上不会出问题,老客户大多是跟着店、追着跑,几十年来都是回头客。

而且有意思的是,如今看着十分专业的林女士,其实是广东人,在嫁来杭州前,从来没用过也没接触过丝绵类的产品,却从婆婆手里传承了手艺,和家里人一起继续经营着这家老店,“我们那边气候穿不上,嫁过来才知道,原来蚕丝不只是布料哦,还有这种可以做被子的丝绵。从前婆婆开店我帮忙,看着看着就学会了。但是有时候技术上的事,还要她指教才行。”

再说店里的另一“业态”,二手书,则是源自林女士的丈夫和公公的爱好。

“我公公是教师,老公自己很喜欢看书、淘书,所以搬过来之后,就弄了一半的位置,做旧书回收,算是满足了家里人的生计需求,也满足了他们的兴趣爱好。”志玲看到,店里的旧书主要以人文社科为主,还有很多早就绝版,市面上也找不到几本的小人书。


林女士说,现在的店址对买卖二手书来说很有利,“在省府附近嘛,还有很多学校,这边的老邻居真的能拿出很多很好的二手书,也有大学教授经常过来逛。一般收回来消毒之后,我老公和公公会先看个够哈哈,然后再拿过来卖,这样流通起来,虽然说不上赚钱,但很有意义。”


不过这种被拼凑起来的小店业态,在林女士看来倒也不算什么稀奇,“这其实就是我们老百姓日常的生活啦,一半是生活,一半是爱好。日子就是这样过的。”

71岁仍坚持早9晚10开店

穿着奢侈品的姑娘小伙

也爱到武林路背巷找她改衣


而在繁华的武林路女装街的背巷里,有一家陈记服饰专业修改店,店主陈师母已经雷打不动坚持亲自上岗近30年了。



今年已经71岁的陈师母,仍有一头黑发。黄昏时分,志玲到达小店的时候,陈师母正拿着刚改好的牛仔裤到门外的桌子上熨烫,动作很是麻利。店里还有两位大姐正在做活。



这家开在楼道口的小店,虽然迷你,但挂着的、待改的衣服却显眼又时髦。不仅街坊四邻都爱找陈师母改衣,前面武林路上的女装店也是这里的固定客户。志玲和陈师母聊着,就有前街的店员拿着顾客已经买好的新衣服风风火火地进来,想请陈师母加个塞,几句话说清需求,陈师母说半小时后就能取。



算起来,陈师母这家改衣店从1995年落在这里开始,已经经营了近30年,“拆迁之前也在这里的,建好后又搬回来继续做。只不过95年之后就不做衣服了,只改衣服。”


陈师母这一身手艺,是从学习裁衣制衣开始的,师傅就是自家公婆。当年,陈师母跟着知青丈夫从黑龙江回到杭州时才二十几岁,从0开始学了两三年时间就出徒了。因为做得好、手艺精,名声很快超过了公公,可以独当一面。说起这些细节,陈师母仍旧能清晰地娓娓道来。



和制衣改衣打了一辈子交道,虽然已经年逾古稀,但眼下她的工作强度也一点没减,每天从9点开门,到晚上10点半关门,要是没什么事,陈师母几乎都在店里。


而陈师母也说,虽然自己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这个小店上,但却不觉得累,“喜欢嘛,做自己喜欢的事就不累。身体也好,没什么毛病。”


每一件改好的衣服都要拿出来熨烫一下


和陈师母说着,店里还在不断进进出出时髦的姑娘小伙。有穿着Fendi背着LV的男生熟门熟路地进来,身上的大牌陈师母也都认得,改奢侈品也是常事,香奈儿、Prada、Dior这些名字张口就来。不过陈师母坦言,改大牌压力还是蛮大的,但人家既然信任,就得做好。


“还有在这里长大的小姑娘,前几年到日本定居了,还时不时把衣服寄给她妈妈,她妈妈找我来改,改好再寄回去。”周边很多邻居,几代人的衣服都是找陈师母改得。


可是年纪摆在这里,没有想过休息吗?陈师母低着头做活,没有犹豫地说:“做到不能做了再说,能做就一直做。”




虽然阿姨们从事的行业各有不同,但聊天的过程中,她们说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:喜欢就不觉得累。杭州阿姨的勤恳和向上被展现地淋漓尽致。永远在学习,也永远在接触新的事物,心态年轻,年龄也只是一个数字而已。


你还有哪些宝藏阿姨、宝藏小店值得推荐?欢迎在评论去留言!



来源

19楼(my19lou)

作者:欧文

审核:宛

院士团队:北上广渝感染接近尾声!感染新冠医保能报吗?病毒会影响生殖系统吗?痰咽下去有害吗?

跨年夜,杭州湖滨再现人山人海!烟火气回来了,各地灯火璀璨迎接新年

对这些人补贴1000元!杭州一地最新通知

↓↓↓猛戳下方阅读原文查看路上很多人不戴口罩了!阳康后需要继续戴吗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